摘 要:网络“文字失语”现象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运用传播学视角去简析网络“文字失语症”这一社会现象,挖掘和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表达特点、成因,探索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引导及改善机制,以期对改善网络语言环境氛围、进行网络新媒体治理起到作用。
现如今互联网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用网络流行语已是一种潮流。根据2019 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 名受访者所开展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如何消除这一弊端,已是迫在眉睫的社会议题。
一、当前网络“文字失语症”的现状
(相关资料图)
当前网络“文字失语症”的现状有如下表现:
(一)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极为短暂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传播方式正从早期的小众网络平台上的群体传播,经过网络社交平台的社群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互动传播方式,逐渐走向了社交媒体(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宣传营销”模式[2]。大众媒介与社交媒体更进一步改变了我国当前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对网民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文本类型的“全民语言”往往无法维持长期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取决于语言体系和社会选择。随着与之相关社会事件的降温,通过“造词”来围观的网民获得参与和表达的快感与满足感之后,网络流行语就会从话语使用频次峰值跌落,迅速失去生命力,淡出公众视野,除非遇到新的诱因被再度点燃。
(二)词语表达倾向泛娱乐化
词语的泛娱乐化主要是指在泛娱乐化语境下,依存于新媒体产生新的“雷词”“热词”等引起人们的关注的现象。 网络热梗层出不穷,更新迭代速度之快,在互联网的依托下,弥散至社会各个领域。随着词语泛娱乐化在大众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将会改变现有语言环境,冲击原有的语言应用系统。
(三)网络休闲娱乐有从众化趋势
在现今的网络信息时代,网民每天上网时间的占比逐年增加。根据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在网络接入环境方面,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较2021年12月提升1个小时。互联网从之前的信息门户浏览时代,转变为现如今的互联网娱乐时代。网民在上网娱乐之际,可以单纯地通过一条热梗就缩短网民群体之间的社交距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冗长、严肃的文字消息传递内容,也大大降低沟通门槛;网民无须去调动参与意识,也无须去抽象理解、去严肃、去高尚,而只不过是简单地观看、“欣赏”。在此网络环境大背景下,使用网络流行符号(这里的符号指的网络传播的信息,可以是语音、文字、视图等)早已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而这类的娱乐倾向,是人们的从众心理伴随着对网络潮流的追求而产生的。当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时尚时,人们没有去探究它的合理性,而是努力把自身纳入这个话题中。如“内卷”一词,本是学术用语,是美籍文化与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其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描述印度尼西亚农业内部现象的;但目前互联网则是对这一学术性用语的含义进行曲解和滥用,“内卷”在当下互联网的语境下变成一种贬义词或者带有调侃性意味的词语。如若不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这种曲解原意、滥用词语势必会对现行的网络语言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二、“文字失语症”的定义与“文字失语症”患者特征
(一)何谓“文字失语症”
失语症一词,源于医学概念,是指与人类语言功能相关的脑组织的病变,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 而“文字失语症”则是借用“失语症”这个“壳”,并不是真正的疾病。关于“文字失语症”的定义,目前尚无有一个成熟的、为大众所公认的定义。百度词条认为“文字失语症”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弱化,“文字失语”并非由病变导致,因为在某部分场景中,“文字失语者”完全可以进行正常表达;而当需要进行逻辑完整、复杂长篇的表达时,他们却会“宕机”。用比较形象的比方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但百度词条对“文字失语症”的定义概念界定并不清晰,考虑“文字失语症”跟当前的流行“符号”——网络“热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笔者认为“文字失语症”的定义可以表述得更为完善,即指人长期受网络环境影响,主动或被动地在网络社交平台或是在社会生活中过度使用网络流行符号进行社交活动,并沉迷其中,逐渐弱化自身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现象。
(二)“文字失语症”患者的特点
特点即特征,是一事物区分其他事物最重要的标志。任何物质都具备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同其他物质的共性。“文字失语症”患者的特点主要概括为:
表达欲强烈“
文字失语症”的“病症”在年轻的网民群体中尤为凸显。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各种社区、朋友圈评论区、论坛上常常很活跃,甩梗、接梗,张口就是网络流行语,喋喋不休。 此类现象就是“文字失语症”的特征之一,因为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是对网络“热梗”的重复,而并非自身思考生成的语言。
2.词语呈现简单化
早期的深度精准阅读模式已经逐渐被移动社交时代的浅文本阅读②模式所取代。人们没有时间去阅读大段的文字,也没有精力去咀嚼和咂摸语句的内涵和篇章的韵味,关注标题、关键词或图片的碎片化阅读模式被更多的普通大众所认可和依赖。网络流行语短小精悍、简洁易懂、灵活多变,能在海量的信息潮流中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且表达度极高,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让广大网民容易掌握和接受,并能二次传播。
3.逐渐丧失自主运用文字表达的能力失语者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的表达方式,与其说他们是在说话,不如说成“话”在说他们。失语者不过是那些“热梗”的一个传播载体;在这样状态下,失语者难以形成以自身思考而生成的语言文字,继而不断诉诸“热梗”进行表达,从而陷入一种死循环。久而久之,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就会被“热梗”所堵塞,成为“文字失语症”患者,失去自主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
三、“文字失语症”的形成原因
研究“文字失语症”形成的原因,应当从当代文化环境因素和网络环境因素分析其成因。
(一)文化环境因素
学界和主流媒体的引导缺位
“文字失语症”现象,目前还未引起主流文化足够的重视。在知网以“失语症”为检索能查询到的文献共有148篇,不过大多是医学领域范畴;而真正讲述、研究“文字失语”的文献,只有寥寥可数的四五篇,其中最具参考价值的是中国青年报编委、首席评论员曹林在《新华每日电讯报》2021 年 9 月 1 日第七版发表的《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在主流新闻媒介层面,笔者通过百度浏览器以“文字失语”为关键词检索只能检索出76条资讯报道,而且大多数报道偏向简单描述“文字失语”的现象。虽然《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对“文字失语”有所关注,但报道的内容仍未对“文字失语”这个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与讨论。由此可以看出,“文字失语”这一现象并没有在学界和主流媒介的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大众传播平台“文字失语症”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热门书籍阅读类软件豆瓣App中,有着一个人数近33万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截至2022年9月,笔者以“文字失语”“文字失语症”为关键词检索分别能得出926万条和445万条的结果。当前我国大众传媒内部还缺乏完善的运行规范,缺少积极正确的引导,外加一些传媒从业者热衷追逐“流量”与“热点”,迎合一些大众泛娱乐化和低俗化的信息,这些因素是造成“文字失语”现象如此泛滥的重要原因。
浅文本阅读信息的习惯
现今的互联网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增长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从第一个网站建立到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现存的网站数以千万计。大型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购物娱乐网站等等,各式各样,不胜枚举。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量,网民渐渐改变自己传统的阅读方式,无形中促成了浅文本阅读的出现。在网络信息新时代背景下,网民的阅读需求偏向娱乐化、碎片化,对阅读文学作品和长文本逐渐失去耐心,再加上现在的传播媒介中的信息通常以简单和局限的方式呈现,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直接性,网民几乎不再需要思考就可对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这种浅文本的阅读方式使网民逐渐养成重视频轻文字的偏向性信息获取习惯。现今重视频轻文字的风气早已渗透网民的日常生活,当代人患上“文字失语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网络环境因素
网民规模庞大和日趋降低的上网成本
近20年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互联网不再囿于固定的领域,它走出原有的“精英圈层”,开始扁平化地面向大众。2004年以来,互联网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网民进入Web2.0时代,网民从门户网站时代过渡到交互互联网时代。随着需求的产生,互联网初期仅50多KB的网速已无法满足网民上网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网规模化的部署日趋完善,上网的成本日趋降低;到了如今的 Web2.0 和 3.0 的交接阶段,牵一条百兆网线的月租只需要 100 元左右。而且上网的设备不再局限于电脑PC端,智能手机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更是降低了网民上网的设备成本。
2.泛娱乐化信息充斥互联网
近年来,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不断蔓延和强化,已逐渐渗透到其他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互联网泛娱乐化的主要体现在新闻信息报道、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社交媒体中。
3.社交软件上的语言贫瘠
在现今的网络信息新时代,网民每日从互联网获取的信息量远大于之前任何年代,但他们从互联网汲取到的信息普遍以碎片化为主。信息量的过载外加碎片化的信息知识充斥网络,使网民形成略读信息的习惯,进而渐渐出现浅文本阅读现象。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新时代的信息茧房现象也更加突出。网民在基于个人兴趣的信息流的包围下,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在信息茧房中,很难突破自己的社交舒适圈,汲取不同的观点,逐渐失去了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失去了多角度思考和表达创意的能力。他们在社交软件上的语言表达和输出内容变得同质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建议
文字失语现象已成为当代网民语言表达弱化的一种通病,对此笔者提出三点改善建议。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塑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首先相关部门应制定有关法规进行引导,或直接出台相关法案条款加以约束与监管,还网络一个清朗、积极向上的空间;其次,要加强主流媒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舆论引领作用,主流媒体要主动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以评论为抓手,积极引领主流舆论和社会思潮。
(二)营造语言表达环境
当代网民之所以患上“文字失语症”,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在正式场合使用语言表达的习惯与经验。年轻人生于互联网信息时代,长于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的使用占据日常生活的多数时间,更有甚者对其使用成瘾。从人的良性发展来分析,年轻人亟须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把重心调整到现实世界当中。为此可以从三方面努力。
首先,大众传媒理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如电视节目可以继续开办或复播《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具有人文涵养的栏目,引导受众的语言输出倾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今各大电视节目纷纷上线流媒体,年轻人收看此类节目也更为便捷。大众传媒如若能输出正确、严肃的文字表达,可有效改善“文字失语”的现象。
其次,学校可举办语言文字相关的活动。如通过举办古诗词朗诵,营造人文涵养的交流环境;通过举办辩论大赛,提高学生在正式场合的语言表达欲望与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有个良好的语言输出平台;通过举办具有文学性的教育讲座,邀请所在地的文学教授来演讲,以讲座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
最后,网民个人要留意不受网络中的碎片化信息干扰,增加传统阅读的比重。传统阅读相较于上述的浅文本阅读更具直观感,对获取的信息内容有完整性框架,在某种程度上能削弱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的干扰,让受众能更加专注获取完整的信息。在思维层面中,传统阅读模式能增加阅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把握文字的复杂意义。阅读者不断周而复始完成上述信息汲取的过程,最后形成阅读者自己的思想产物,进而转化为阅读者自身的知识体系内容。同时,网民还需积极主动地创造更多的语言表达或交流环境,例如参加辩论赛、朗诵赛、社团活动等。假以时日,经过这类语言表达社交活动的锤炼,网民会察觉到文字所带来强大的力量和情感共振。
(三)减少网络流行符号的使用频率
适当地运用网络流行符号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降低社交成本,彼此之间对上一句“yyds”就能拓展无限的话题。但过度使用网络流行符号会带来危害——语言表达能力退化,扼杀人的表达欲望,冲击语言教育体系……年轻人应意识到这种危害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何等的恶劣。我们不是不能使用网络流行符号,而是要善用慎用,渐渐减少对其的使用频率,让我们口中说出的是自身思考后形成的文字,而不再是对热梗的复读。
在现行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文字失语症”的现象仍会持续增多。我们需警惕“文字失语”带来的语言弱化和冲击文字语言体系等危害,避免落入泛娱乐化陷阱,积极引导良好的网络公共讨论氛围。
Copyright 2015-2022 起点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